【照護同行】 母女同行 攜手共度復康之路
- 迎進生活

- 7月25日
- 讀畢需時 5 分鐘
「重新站起來」,短短五個字對歷經病痛的長輩而言,承載著生命的重量與深邃的感悟。然而,從倚靠助行架蹣跚前行,到驟然臥床不起,有時僅是一夕之間。這樣的急劇變化,不僅考驗著患者的意志,更讓照顧者承受著難以言喻的煎熬使得復康之路都顯得格外艱難。
今次分享照顧者岑女士和媽媽的故事,正是無數照顧者面對的問題 : 面對剛出院需要復康護理的家人,如何擔當照顧者角色令家人得到適切的照顧 ? 多年來, 岑女士以照顧者的身份堅守在母親身邊,懷抱樂觀的心態,克服重重挑戰,在媽媽一次手術後更陪伴媽媽一起搬進長者生活社區「迎進生活」,攜手共度復康之路。從臥病在床到依賴輪椅,再到如今重新學習用助行架行走,甚至展望著能回到溫馨的家中安享晚年,這幾個月的艱辛旅程,成為母女之間最珍貴的回憶。
照顧者的抉擇: 一起入住長者生活社區
故事的轉折始於岑女士年逾九旬的母親因病入院接受急症治療,治療後除了開展漫長的復康之路外,更迎來了一個很多照顧者都面對的問題 - 壓瘡 (褥瘡) 。 作為長期照顧者的岑女士,深知媽媽出院後需要的不僅是居家空間,更需要是貼心的專業照護與復康治療。
眼見媽媽從使用拐杖到突然完全臥床,加上因住院長期臥床而面對的壓瘡護理難題,令她變得無所適從,她亦明白作為照顧者,單憑一己之力,已難以周全承擔媽媽的日常起居、傷口護理,復康治療甚至重建心理狀態的重任。
起初,對於讓入住安老院舍的提議,家人內心充滿了猶豫,仍執意要親力親為,希望母親能在家中得到護理照顧。然而,在出院後短短幾天的居家照顧下 ,當中的艱辛程度更是遠超想像。短短兩天,身體的極度疲憊與心理上的無助感便洶湧襲來,壓得人喘不過氣大家深刻意識到,單憑自己的力量已難以為繼。最終,全家達成共識,決定向「迎進生活」長者生活社區尋求專業支援。
僅僅一通電話、一次專業評估之後,短短兩天時間母親便順利入住了迎進生活。面對全然陌生的環境,母親難免不安。因此岑女士便毅然決定搬入院舍陪伴著母親,希望陪伴她走過復康之旅。
個人化復康計劃 跨團隊專業合作 加快復康過程
入住初期,岑女士寸步不離,甚至會貼身守候,細心記錄每次的復康進度,更會從旁學習如何照顧媽媽,鑑於媽媽剛出院的身體狀況十分虛弱,加上壓瘡的影響令復康過程更為困難,岑女士與我們的跨專業團隊,包括傷口護理師谷姑娘及物理治療師Angel ,進行了深入的溝通。面對複雜的狀況,團隊不僅細緻評估媽媽的壓瘡傷口狀況,還需掌握她的身體狀況及日常作息,以便制定最適合的個性化復康計劃。
在初期治療中,處理壓瘡是首要任務。由於母親的身體狀況不適合過多活動,物理治療師便親自指導女兒如何在病床上協助母親進行伸展運動,以便於傷口癒合後為未來的物理治療做好準備。另一邊廂,在跨專業團隊的通力合作下,靈活調整傷口護理及物理治療的時間以配合母女的日常作息,確保母親有足夠的休息,並能安心配合治療,從而加速康復進程。
經過悉心的照料下,媽媽的壓瘡及傷口得到了很大的改善,因此而可以開展進行康復計劃,甚至從臥床轉至使用輪椅代步。女兒便帶她到戶外走動感受陽光,甚至一起到茶樓喝茶。這不僅讓母親的身心獲得了新的動力,更點燃了她重返社區與家的渴望。岑女士言:「在迎進生活的日子裡,讓我深刻體會到何謂『以人為本』的復康照護。從護理人員小心翼翼為母親處理傷口,到物理治療師鼓勵媽媽邁步向前。這些細膩入微的關懷,讓母親緊蹙的眉頭漸漸舒展,甚至能在治療中與大家談笑。 從最初的臥床、壓瘡纏身,到如今能坐輪椅、甚至可以依然助行架重新學習走路,這樣的進步絕非偶然,它源自於院舍量身訂製的個人化復康計劃,更離不開團隊無微不至的專業支撐。」
迎進生活的復康團隊不僅具備醫療專業,更懂得傾聽長輩及其家人的需求。他們不會硬套標準流程,而是依據母親的身體狀況、心理狀態,甚至生活習慣,跨團隊精心合作設計出最適合她的訓練方案。物理治療師會耐心調整每個動作及訓練的強度,護理員在協助日常活動時,也不忘鼓勵她自主嘗試。這種具尊重及人性化的復康模式,讓母親不再抗拒訓練,反而漸漸重拾信心,甚至主動挑戰下一步目標。


迎進生活設個人化復康計劃,為每個入住者/參加者制定獨特的專業照護復康計劃,旨提升住客自主能力及改善生活質素。
照顧者的心聲: 適時的喘息不是懈怠 而是為了更長久的陪伴
這個復康故事令團隊都感到非常鼓舞,更值得的是全人照護理念讓家屬也能安心同行。「作為全天候守護的女兒,我終於學會在照護中尋找平衡。當母親午睡時,我會去享受這裡北歐風餐廳裡的那份寧靜,讓陽光穿透落地玻璃,撫溫柔撫平累積的焦慮 。這讓我深刻體悟:照顧者的自我療癒與被照顧者的康復同樣重要。他原來適時喘息不是懈怠,而是為了更長久的陪伴。」從營養師調配的膳食,到護理人員的情緒支援,每個細節都體現對長輩身心靈的全面關顧。
隨著父母年紀增長,我們逐漸承擔起照顧他們的責任,這種期望有時轉變為無形的壓力。有研究指96.6%的照顧者感到壓力(1) ,當照顧時間越長,焦慮程度越高。若護老者忽視自己的需求,可能面臨巨大的精神和身體壓力,甚至出現「耗盡」的狀態。
「作為子女,我不再需要24小時緊繃神經,因為我知道母親在這裡得到的,遠比我獨力照顧時更周全。而當我需要喘息時,院舍寧靜的環境、綠意盎然的庭院,也成為我重新充電的『桃花園』。 這裡不止於設施,更在於氛圍。職員們年輕的臉龐上總是洋溢著笑容,徹底打破了傳統安老院的刻板印象。長輩們在這裡,也顯得格外精神煥發及具活力!常常有來自不同大學的學生前來交流互動,真真正正實踐著長幼共融 —— 年輕一代分享著當下潮流,長輩們傳授著寶貴經驗。多元化的活動設計,讓長輩自由選擇參與! 無論是鍛鍊手部靈活性的遊戲,或是激發藝術潛能的創作,都為每日生活增添了無限趣味!」
在溫暖的懷抱中 重拾生命的尊嚴與步伐
這段旅程見證了照護的真諦:優質長者照護專業團隊、家屬與長輩共同參與的過程。在「迎進生活」長輩不僅獲得專業護理服務 ,更透過溝通及支援,在復康過程中重拾尊嚴與希望。
看著長輩努力重新學步的身影,女兒從惶惑的照顧者,蛻變為與團隊並肩的同行者。我們認為在漫長的復康之路上,是家、院舍、長輩三方面的同心旅程! 這趟旅程,始於照顧者無數個日夜的隱忍與付出——那揉雜著體力透支、心力交瘁、與面對未知的惶恐與無助的辛酸。 正因如此,女兒才得以在此獲得寶貴的喘息與充電機會,而母親也在持續的鼓勵下重燃勇氣及希望在愛的支撐下,能重新「站」起來,邁向希望!
(1)照顧者平台|「照顧者身體勞損及精神健康問卷調查」(2023年)





留言